大健身時代 香港運動文化全面覺醒
- CHAMP 24 FITNESS

- 10月1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10月17日
近年,香港正式步入一個「大健身時代」。根據多間媒體報道,全港運動及健身場地總數在 2025 年已達 1,411 間,創下歷史新高。其中,24 小時健身中心更從 2018 年的 9 間暴增至 289 間,七年間增幅達 31 倍 。這樣的爆發式成長,標誌着香港人對健康的重視,已不再停留於潮流,而是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。

全民開動:24 小時健身室成主流
隨着都市節奏越趨緊湊,港人對「彈性時間」的需求大大提升。不論是半夜下班的白領、凌晨照顧孩子的父母,還是早鳥族的自律者,都希望能在不同時段安排自己的健康節奏。這正是 24 小時健身室興起的契機。
再加上,月費制 與 無合約模式 普及化,進一步打破傳統的高門檻預繳制度。用「低入場成本 + 最大彈性」取代過往長約、高壓的入會方式,使港人健身參與度大幅提升。
同時,社區型健身中心的興起,逐步取代大型連鎖品牌的壟斷結構。據行業數據,油尖旺區、中西區及灣仔等地成為健身室最集中地區,佔全港場地總數 63% ,亦帶動區域商圈及健康文化同步成長。如今,「24 小時 + 彈性入會」已成為香港人挑選健身中心的基本指標。
從「健身」變成「生活」
健身早已不單是鍛鍊體能。根據 Now 新聞與《星島頭條》統計,2025 年全港健身市場的年銷售額高達 47.3 億港元,會員人數接近 50 萬,佔總人口 6.5% 。
這個變化帶動三大趨勢:
課程多元化: 除了傳統器械鍛鍊,市場出現更多如泰拳、瑜伽、伸展、兒童體適能等課程。健身不再是個人活動,而是一種家庭互動的新日常。
服務科技化: 會員普遍使用 App 預約課堂、付款和追蹤訓練進度;結合人工智能與穿戴式裝置,個人化健身正式落地。
空間社交化: 健身房不再只是運動場,而成為「社區新據點」。不少年輕人將健身視為新型社交活動,透過團體課、挑戰賽與朋友互相支持。
換言之,健身正由一項活動升級為一種「生活方式」——寓健康、娛樂與社交於一體。
職場健康革命:運動是生產力
香港工作時數長、壓力高,運動被證實是維持心理和身體狀態的重要解方。規律運動能顯著提升專注力、生產力及創造力,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將員工健康視為工作效率的關鍵 。
不少公司正陸續採用「健康辦公策略」:
午餐時段短訓練或半小時計步活動;
彈性上班時間,方便員工晨運或夜練;
提供健身津貼、設立企業挑戰賽,促進團隊凝聚。
專家指出,少量多餐式運動法 是都市人最實際的方案——每天抽出 5 至 10 分鐘,在不同時間段完成幾組簡單訓練,例如拉筋、深蹲或伏地挺身。比起「一次過逼自己練足一小時」,這種可持續的模式更能長遠建立健康習慣。
健身的價值,正在從「強身」進化為「強心」與「強職」,成為都市競爭力的一環。
結語
從數據看,香港正邁入「全民健身 × 專業產業 × 生活文化」的融合時代。24 小時健身室的崛起只是開端,真正的健康革命,是讓運動成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——無論你在任何地點、任何時段、任何年齡,都能自由地選擇、自在地呼吸、穩定地成長。
健康不應被時間或地點框住,它正成為香港人最具價值的生活哲學。






